11月4日,中央宣講團成員、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中聯重科智能化裝配生產車間,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記囑托走在前,矢志創新鑄重器。”這是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后的中聯人的心聲。
矢志創新鑄重器——這句話,陪伴中聯重科已走過三十年。縱觀三十年征程,持一片創新鑰匙開門,中聯重科“快馬加鞭未下鞍”,深化體制革新、矢志科技創新、致力全球圖新、謀劃未來更新,于“新”意盎然中標注青春的奮斗刻度,高歌猛進求解高質量發展的方程式,為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向全球遞出一張亮麗名片。

2022年,中聯重科研制的全球最大全地面起重機批量交付
正青春年華遇見偉大時代,中聯重科用與生俱來的創新基因灌漿,不斷揚花孕穗、拔節向上。
2022年,中聯重科研制的全球最大全地面起重機批量交付。
體制革新:從科研院所到全球化企業
中聯重科因革新而生。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機院,有著顯赫的工程機械國家隊背景,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發源地”。然而,因科研與產業割裂,一名頂尖級“技術型選手”沒有釋放出乘數效應,一度靠賣圖紙、轉讓技術坐吃山空,在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夾縫中苦苦地“討生活”。
1992年的春天,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進入新階段,春潮激蕩天地間。
這一年9月28日,長沙建機院一個“尖刀班”義無反顧地邁出探索步伐。中聯重科初試啼聲,一個猛子扎進市場經濟大?!霸谟斡局袑W會游泳”。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時,家底子雖只有50萬元借款,但水不在深,有改革精神則靈。
主動踐行科技體制改革,中聯重科闖出一條“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新路子,既為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找到用武之地,牢牢地搭建知識精英的報國通道,也讓科研院所繼續扛穩國家隊責任,引領行業技術進步??萍即龠M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科研與產業不再割裂而良性“互鏈”,中聯重科曾被科技部領導盛贊為“科技體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生動踐行國企體制改革,中聯重科掄起“實錘”,股份制改造、建機院整體上市、資本國際化、員工持股……一錘接著一錘敲。傳統科研院所長沙建機院,在經歷了“大院辦小企業、大企業辦小院”的陣痛期、蛻變期后,激情滿懷地擁抱時代、融身市場。
多元股權的“混成旅”中聯重科,改革“實錘”敲打出一身“鋼筋鐵骨”,中聯重科不僅在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區湖南成為翹楚,還率先踏浪出海,刷新了世界工程機械的產業生態,躍居為全球工程機械前5強,演繹出一道優雅的上揚線。
行業驕子中聯重科,把市場化改革奉作樸素方法論,“扎硬寨”毅行,挺立起了中國工程機械的鋼鐵脊梁。

全球最高的自行走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中聯重科ZT68J
科技創新:從中國第一到世界領先
中聯重科憑創新而興。
根系深扎“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發源地”,中聯重科的血脈里自帶創新基因。
1992年呱呱落地的中聯重科,第二年就研發出中國首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完美演繹了“周歲處子秀”。
從此,創新無涯,一系列“大國重器”從中聯重科隆隆駛出:全球最長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中國首臺32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全球首臺萬噸米級上回轉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一個攀登行業巔峰的方陣接受檢閱。400多款“能感知、有大腦、會思考”,可以“自診斷、自調整和自適應”智能產品云集。
技術關隘“兵家必爭”,科技創新貴在自主,能掙脫關鍵技術仰人鼻息、被人扼喉的路徑依賴。
2022年9月6日,中央深改委會議發出強音: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提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核心技術的自主化率,事關一家企業能否晉級“世界團隊”。中聯重科篤行不怠,破障事關生死存亡的“卡脖子處”“掉鏈子點”,以創新為導航坐標,指引產業繞開低端、過剩和同質式擁堵。
批量式攻克機、電、液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臂架減振技術做到了行業最穩;起重機海上吊裝配重不落地;基于混合現實虛擬操控塔式起重機……一大波行業首創、國際領先的黑科技加持,中聯重科聳立高端,秀出爐火純青的神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戰場,裝備制造業迭代升級快速翻篇。奉行“技術是根,產品是本”的中聯重科,總對創新這一“看家本領”厚愛十分,追云趕月奔向科技創新高地。
“不在中國爭地位,要為中國爭地位!”翻翻箱底,中聯重科30年積攢的技術家底殷實:申請專利1.3萬多件,是“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單位”;有8大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起重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有修訂、制定的500多項國家、行業個團體標準、19項國際標準,做到了站位技術金字塔尖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權重。
創新元素,本來就是中聯重科的根與魂。滾石上山勇闖“無人區”,中聯重科一部創新“永動機”始終向前,憑創新“淬火技藝”鍛造出“鐵肩膀”,展現世界領先的“硬實力”。
全球圖新:從“走出去”到“走上去”
中聯重科是中國裝備制造業最早“走出去”的急先鋒。
從20世紀末產品首度走出國門,到自2001年開始,先后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德國M-TEC公司、德國WILBERT公司等行業一流企業,中聯重科以高質量、強性能、高性價比的產品為起點,胸懷一顆“世界級”雄心渡海,朝“走進去”打轉向,打開國際合作新空間。
2022年3月10日,在全球矚目的“兩會”通道上,中聯重科分享融入“一帶一路”的“中聯做法”“中聯成績”。
中聯重科并購了6家海外企業,既講包容又講規則,既講責任又講效益,既講相對獨立又講管理統一。在海外疫情嚴重的2021年,主要企業的收入同比增長都超過了30%,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工商界的高度認同,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更彰顯一個企業的“全球責任”氣度。
以“走進去”為進階,中聯重科用“地球村”思維加速海外業務的模式變革和本地化協同,以端對端模式展開業務,以本地化深耕市場,全球化實現“走上去”,境外收入一路持續攀升。
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互學互鑒一道做大做優全球工程機械蛋糕,中聯重科“創新、開放”雙劍合璧,顯現出全球化企業的力與美。
未來更新:從行業領先到引領時代
12000公里,從太平洋彼岸操控位于中國長沙的挖掘機,中聯重科5G挖掘機刷新的遠程操控距離,顛覆了想象。
平均每6分鐘即下線一臺挖掘機,中聯重科智能產線上,圖景同樣靈動。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既是手段和工具,也是產業與經濟。數字經濟新賽道上,裝備制造業正在跟時間賽跑,立足長遠、深度變局以期“云開看未來”。
未來已來,中聯重科心中有“數”:以新數字、新能源、新材料為戰略引領,加速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打造先進制造未來企業。
正在火熱建設的中聯智慧產業城,是先進制造未來企業的核心載體與集大成者。千億投資、萬畝體量,8個燈塔工廠,150項行業領先技術,300條智能產線,600多項產線專利技術……“看不見的智慧”無處不在,“看得見的智慧”觸手可及。
不遠的將來,這個先進制造的“航空母艦”下水,意味著世界擁有了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產床,意味著一座高效之廠、生態之園、智慧之城領先全球,意味著一張智能制造的國際名片、一方創新引領的中部高地一起向未來。
來源:紅網
中聯重科:三十年華正青春 矢志創新鑄重器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11月4日,中央宣講團成員、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中聯重科智能化裝配生產車間,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記囑托走在前,矢志創新鑄重器。”這是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后的中聯人的心聲。
矢志創新鑄重器——這句話,陪伴中聯重科已走過三十年。縱觀三十年征程,持一片創新鑰匙開門,中聯重科“快馬加鞭未下鞍”,深化體制革新、矢志科技創新、致力全球圖新、謀劃未來更新,于“新”意盎然中標注青春的奮斗刻度,高歌猛進求解高質量發展的方程式,為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向全球遞出一張亮麗名片。
2022年,中聯重科研制的全球最大全地面起重機批量交付
正青春年華遇見偉大時代,中聯重科用與生俱來的創新基因灌漿,不斷揚花孕穗、拔節向上。
2022年,中聯重科研制的全球最大全地面起重機批量交付。
體制革新:從科研院所到全球化企業
中聯重科因革新而生。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機院,有著顯赫的工程機械國家隊背景,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發源地”。然而,因科研與產業割裂,一名頂尖級“技術型選手”沒有釋放出乘數效應,一度靠賣圖紙、轉讓技術坐吃山空,在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夾縫中苦苦地“討生活”。
1992年的春天,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進入新階段,春潮激蕩天地間。
這一年9月28日,長沙建機院一個“尖刀班”義無反顧地邁出探索步伐。中聯重科初試啼聲,一個猛子扎進市場經濟大?!霸谟斡局袑W會游泳”。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時,家底子雖只有50萬元借款,但水不在深,有改革精神則靈。
主動踐行科技體制改革,中聯重科闖出一條“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新路子,既為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找到用武之地,牢牢地搭建知識精英的報國通道,也讓科研院所繼續扛穩國家隊責任,引領行業技術進步??萍即龠M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科研與產業不再割裂而良性“互鏈”,中聯重科曾被科技部領導盛贊為“科技體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生動踐行國企體制改革,中聯重科掄起“實錘”,股份制改造、建機院整體上市、資本國際化、員工持股……一錘接著一錘敲。傳統科研院所長沙建機院,在經歷了“大院辦小企業、大企業辦小院”的陣痛期、蛻變期后,激情滿懷地擁抱時代、融身市場。
多元股權的“混成旅”中聯重科,改革“實錘”敲打出一身“鋼筋鐵骨”,中聯重科不僅在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區湖南成為翹楚,還率先踏浪出海,刷新了世界工程機械的產業生態,躍居為全球工程機械前5強,演繹出一道優雅的上揚線。
行業驕子中聯重科,把市場化改革奉作樸素方法論,“扎硬寨”毅行,挺立起了中國工程機械的鋼鐵脊梁。
全球最高的自行走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中聯重科ZT68J
科技創新:從中國第一到世界領先
中聯重科憑創新而興。
根系深扎“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發源地”,中聯重科的血脈里自帶創新基因。
1992年呱呱落地的中聯重科,第二年就研發出中國首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凝土輸送泵,完美演繹了“周歲處子秀”。
從此,創新無涯,一系列“大國重器”從中聯重科隆隆駛出:全球最長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中國首臺32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全球首臺萬噸米級上回轉塔機、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一個攀登行業巔峰的方陣接受檢閱。400多款“能感知、有大腦、會思考”,可以“自診斷、自調整和自適應”智能產品云集。
技術關隘“兵家必爭”,科技創新貴在自主,能掙脫關鍵技術仰人鼻息、被人扼喉的路徑依賴。
2022年9月6日,中央深改委會議發出強音: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提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核心技術的自主化率,事關一家企業能否晉級“世界團隊”。中聯重科篤行不怠,破障事關生死存亡的“卡脖子處”“掉鏈子點”,以創新為導航坐標,指引產業繞開低端、過剩和同質式擁堵。
批量式攻克機、電、液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臂架減振技術做到了行業最穩;起重機海上吊裝配重不落地;基于混合現實虛擬操控塔式起重機……一大波行業首創、國際領先的黑科技加持,中聯重科聳立高端,秀出爐火純青的神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戰場,裝備制造業迭代升級快速翻篇。奉行“技術是根,產品是本”的中聯重科,總對創新這一“看家本領”厚愛十分,追云趕月奔向科技創新高地。
“不在中國爭地位,要為中國爭地位!”翻翻箱底,中聯重科30年積攢的技術家底殷實:申請專利1.3萬多件,是“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單位”;有8大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起重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有修訂、制定的500多項國家、行業個團體標準、19項國際標準,做到了站位技術金字塔尖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權重。
創新元素,本來就是中聯重科的根與魂。滾石上山勇闖“無人區”,中聯重科一部創新“永動機”始終向前,憑創新“淬火技藝”鍛造出“鐵肩膀”,展現世界領先的“硬實力”。
全球圖新:從“走出去”到“走上去”
中聯重科是中國裝備制造業最早“走出去”的急先鋒。
從20世紀末產品首度走出國門,到自2001年開始,先后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德國M-TEC公司、德國WILBERT公司等行業一流企業,中聯重科以高質量、強性能、高性價比的產品為起點,胸懷一顆“世界級”雄心渡海,朝“走進去”打轉向,打開國際合作新空間。
2022年3月10日,在全球矚目的“兩會”通道上,中聯重科分享融入“一帶一路”的“中聯做法”“中聯成績”。
中聯重科并購了6家海外企業,既講包容又講規則,既講責任又講效益,既講相對獨立又講管理統一。在海外疫情嚴重的2021年,主要企業的收入同比增長都超過了30%,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工商界的高度認同,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更彰顯一個企業的“全球責任”氣度。
以“走進去”為進階,中聯重科用“地球村”思維加速海外業務的模式變革和本地化協同,以端對端模式展開業務,以本地化深耕市場,全球化實現“走上去”,境外收入一路持續攀升。
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互學互鑒一道做大做優全球工程機械蛋糕,中聯重科“創新、開放”雙劍合璧,顯現出全球化企業的力與美。
未來更新:從行業領先到引領時代
12000公里,從太平洋彼岸操控位于中國長沙的挖掘機,中聯重科5G挖掘機刷新的遠程操控距離,顛覆了想象。
平均每6分鐘即下線一臺挖掘機,中聯重科智能產線上,圖景同樣靈動。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既是手段和工具,也是產業與經濟。數字經濟新賽道上,裝備制造業正在跟時間賽跑,立足長遠、深度變局以期“云開看未來”。
未來已來,中聯重科心中有“數”:以新數字、新能源、新材料為戰略引領,加速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打造先進制造未來企業。
正在火熱建設的中聯智慧產業城,是先進制造未來企業的核心載體與集大成者。千億投資、萬畝體量,8個燈塔工廠,150項行業領先技術,300條智能產線,600多項產線專利技術……“看不見的智慧”無處不在,“看得見的智慧”觸手可及。
不遠的將來,這個先進制造的“航空母艦”下水,意味著世界擁有了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產床,意味著一座高效之廠、生態之園、智慧之城領先全球,意味著一張智能制造的國際名片、一方創新引領的中部高地一起向未來。
來源:紅網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